在大足高新区,126米高的电梯试验塔犹如产业崛起的灯塔,凭借这座试验塔,施密特成功研发出业内领先的8米/秒超高速智能电梯,在行业内树立起新的标杆。
这也是“重庆电梯”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
在中国电梯市场中,讯达、日立、通力等外资品牌占据了约70%的市场份额,而本土电梯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则不足30%。此外,在技术层面,本土电梯产业长期受到外资企业的制约。
大足电梯产业何以在短短十年内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电梯行业的后起之秀?
时间拨回到2014年,那一年,中外合资企业富士电梯作出战略决策,将更多资源从浙江沿海地区转向西部成渝地区,并在重庆大足设立西南工厂。
“我们选择大足,是因为看到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和未来产业布局的趋势——中西部崛起。大足地处成渝相向发展的核心地带,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重庆富士电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如此阐述公司落户大足高新区的原因。
无独有偶,几乎是同一时间,施密特电梯副总裁杨光来到大足高新区,彼时,该园区挂牌成立不足一年,规划面积只有5.3平方公里,配套设施落后。
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工业园区,却打动了杨光的心,“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园区的规划蓝图,都很吸引我。”次年2月,占地面积150亩的施密特电梯有限公司全国总部在大足高新区拔地而起。
如今,扎根在此的施密特电梯有限公司(重庆)年产量达2000台套,其电梯、扶梯产品畅销国内及东南亚地区。
施密特的成功,是大足高新区电梯产业蓬勃发展一个缩影。如今,大足高新区已成功打造重庆市智能电梯产业示范园,汇聚了3家电梯整机企业(占据全市半壁江山,成渝地区四分之一份额)11家核心配套企业以及1家技术研究院。电梯制造产业链“八大系统”已全面建立,产值更是达到15亿元,成为全市电梯产业的重要支柱。大足已初步形成了集整机、零部件研发于一体的电梯产业集群。
大足已初步形成了集整机、零部件研发于一体的电梯产业集群。
不仅如此,大足区积极引导施密特创新电梯产业后市场服务模式,自主研发出能够实现故障风险预警的智能制造物联网监控平台,打造了全国领先的电梯物联网平台,撬动上千亿后服市场。
如今,其业务已在全国12个省份“开花结果”,并将业务成功拓展至孟加拉国市场,为大足电梯产业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打响了名号。
从“卖设备”到“卖服务”,大足电梯企业开创了“制造+服务”双轮驱动模式。
大足全区电梯后服市场规模突破30亿元,物联网覆盖率达60%,形成“产品高端化、服务智能化、市场全球化”的产业新生态。这种从硬件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型,不仅激活了千亿级电梯后市场,更重塑了制造业价值分配格局。
如果说电梯产业的崛起是大足制造向高处攀登的见证,那么在微观世界的竞技场上,一场关乎精度的全球突围战已然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