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国内>
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 | 炳灵寺石窟:研究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
2024-10-16 09:35:18    来源:央广网

“历经公元4~17世纪的持续开凿、营建,炳灵寺石窟囊括了汉藏各类佛教题材和艺术风格,‘劲健挺拔、高鼻深目’‘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曹衣出水、丰满圆润’‘奇异怪丽’等艺术形式均汇集于此。因此,炳灵寺石窟被认为是研究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贺延军说。

游客在炳灵寺石窟前打卡拍照(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城西南52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并称甘肃三大石窟。炳灵寺是藏语“仙巴本朗”的音译,意为“十万弥勒洲”。南北朝时期,炳灵寺被称为“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或龙兴寺,宋代以后称炳灵寺。

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晋时期炳灵寺石窟所在的大寺沟内已经有早期的宗教活动,十六国西秦时期进入大规模营建阶段,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各代都有营造和重修。其中唐代时期是炳灵寺石窟开窟的鼎盛时期,开窟造像数量最多,占三分之二以上。明朝时期,藏传佛教在炳灵寺大兴,对炳灵寺石窟进行了多次重修。

炳灵寺大佛(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炳灵寺石窟的代表性洞窟是第169窟,内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墨书题记,这是目前国内石窟发现最早的纪年题记。”贺延军说,该题记为炳灵寺石窟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纪年资料,也为中国早期石窟的断代提供了一个标尺。

据介绍,炳灵寺石窟现存编号窟龛216个,保存有西秦至明代的造像815尊,壁画面积约1000平方米。洞窟主要集中在下寺,共有编号窟龛184个,分布在南北长350、高60余米的崖面上。此外,附近的佛爷台、野鸡沟、洞沟、上寺、大崖根、禅堂等处还有一些零星窟龛、壁画和造像。

炳灵寺石窟内的造像(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历经1600多年的沧桑发展,炳灵寺石窟被赋予了珍贵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然而,由于红沙岩质地较软的特性、地质灾害的频发、黄河水的侵蚀等原因,炳灵寺石窟的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

贺延军介绍,从1955年成立炳灵寺石窟保护所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炳灵寺石窟的保护工作以“守”为主,防止破坏、防止被盗是重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2000年前后,随着炳灵寺石窟守窟人员的增多、经费的增加,保护工作从单一的“守”开始向保护和研究转变。

炳灵寺石窟内的造像(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1961年,炳灵寺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炳灵寺石窟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了进一步提升炳灵寺石窟的保护利用水平,2017年,甘肃省将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整建制划归至敦煌研究院。”贺延军说,至此,炳灵寺石窟的保护利用逐步实现了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并以预防性保护为主的转变。

炳灵寺石窟第3窟内的唐代石塔(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最近几年,我们对石窟整体进行了科学的调查研究,加固了山体和河道,防止地震、泥石流、黄河水倒灌等自然灾害对石窟造成损害。”贺延军说,同时拟定了具体的保护方案,特别是对盐碱化等进行了科学的治理,目前保护工作已逐步走向科学化、科技化。(记者李红军)

[编辑:张旭]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